▲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红军”布贴团扇 尚洪涛 摄
“我这幅棉絮画的主人公是小红军,你看,他正起劲地吹响冲锋号呢……”近日,11岁的贾思露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内,指着自己刚完成的棉絮画作品介绍。
(资料图)
与贾思露一道,在西安市红色非遗展演暨党史宣讲活动中,近百名青少年及家长通过参观一件件红色主题非遗作品,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
作为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的“红心贯彻二十大 党的光辉照心间”——西安市少儿才艺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旨在让广大青少年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
借非遗教具拉近孩子与
红色历史的距离
“水壶虽小,却也承载着许多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希望这样有着红色意义的老物件,能让当代孩子感知革命先辈曾历经的千辛万苦,他们用鲜血和不屈缔造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铭记初心。”碑林区传统彩塑传承人王丽在此次活动中说。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捏、揉、搓、粘一系列动作后,做出了造型逼真的彩塑红军水壶。
场馆另一边,西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涂永红正带孩子们体验剪纸,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在她的巧手妙剪下跃然纸上,孩子们看了既惊喜又不禁惊叹剪纸技艺的神奇,迫不及待地想上手试试。在涂永红的耐心讲解和手把手地传授交流后,孩子们剪出了一颗颗红色五角星,欣喜地相互展示着。
此次活动,不仅推动非遗活起来,也带动了红色记忆活起来。碑林王氏布艺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海燕最近正与高校学子携手,制作红色主题的非遗定格动画。这次,她将动画中的部分布艺人物带到活动现场,并教小朋友做“小红军”布贴团扇。看到孩子兴致勃勃地展示着制作完成的作品,一位家长说:“通过这样动手动脑的形式开展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这次活动让孩子很好地感受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用生动的方式,拉近了当代孩子与历史的距离,我觉得特别好。”碑林区棉絮画代表性传承人咸辉说,他在教孩子们做“红军小号手”棉絮画时,感受到孩子们的极大热情,“以孩子习惯和亲近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显然激发了他们主动了解红色历史的热情。”
在非遗体验中建立文化自信
“大家看,我们面前有这么多葫芦,每个葫芦上都刻有一个独特的故事,比如葫芦上的红船,大家知道它背后的历史吗?”拿着葫芦动情讲述的,是七旬高龄的关中葫芦刻画技艺传承人梁平安。被人们称为“葫芦爷爷”的他,近年来在葫芦上刻画党的百年奋斗恢宏史诗,创作出相关主题作品数十件。这次参加活动,他特意带来“南湖红船”“遵义会议”“延安宝塔”“抗日英雄”等红色主题的非遗作品,重要党史事件、红色地标以及革命人物形象,在不同造型的葫芦上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活动现场,许多孩子和家长围拢在梁平安身旁专注地聆听他讲解。除了与峥嵘岁月相关的作品,他还特意为孩子们带来刻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敦煌飞天图案的一个特制大葫芦,激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接力实现国人的‘飞天梦想’”。聆听了一连串葫芦上的故事后,孩子们也在梁平安的指导下动手实践,制作出自己的“专属葫芦”。
“非遗作品要根植于人们的喜闻乐见,同时弘扬时代主旋律。”梁平安表示,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将这些非遗技艺、红色故事和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代代相传,让孩子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感知其来路,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源泉、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民族精神载体。”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表示,非遗传承人需要坚守初心,打磨作品,创新传承;一个民族,也必须牢记来路,守护初心,坚守使命。
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
交相辉映、深入人心
此次活动将宣讲与实践合二为一,让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交相辉映,深入当代少年儿童内心。除非遗作品中呈现的“红色故事”外,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还参观了碑林区文化馆展示的剪纸、秦腔社火脸谱、秦绣、花馍,以及当地的国家、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作品和相关文创产品,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百年党史,育红色新苗。王敏表示,活动以非遗传承的方式,让大家重温红色历史以及革命年代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让孩子们体味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到执着、责任和担当,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奋勇向前。
据了解,此次主体活动西安市少儿才艺大赛面向全市青少年儿童发出号召,以优秀文艺作品关注党史教育,结合学习成果,通过文字、书画、朗诵、演唱等多种形式讴歌赞颂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同时展示古都西安的新气象,活动也达到了面向青少年群体加强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通讯员 孙欢)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